一、“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”建设概况
“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”于2012年广西文化厅批准为“广西百家博物馆建设项目”。2015年8月,广西文化厅【桂文博备字[2015]1号】“国有博物馆设立备案确认书”批准其为国有综合性博物馆,成为广西高校第一家国有综合性博物馆。
经十多年的建设,“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”现有专职工作人员9人,其中教授3人,博士4人,硕士2人,安保人员3人,另有兼职人员7人。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500㎡,分为民俗文化、契约文书、矿冶钱币、度量衡、家具、灯具、木雕、石雕、牌匾楹联、碑刻拓片、耙饼文化、家文化、瑶族神像画与傩文化、康养长寿文化等14个专题展示厅,总藏各类民族文化实物6万多件,展出各类各民族文化实物15000多件。目前正在筹建“广西教育博物馆”“黄姚牌匾楹联博物馆”。博物馆自2012年免费对外开放以来,共接待国内外参访者18多万人次;组织各种民族文化培训班15期,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宣传推广活动35场次,培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1000多人次。
“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”新馆,总投资5000万元,建筑面积15000㎡,已于2018年动工建设,计划2019年6月底完工,2020年可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。博物馆有修复工坊8间400㎡,2019新建“拓片艺术与创新工作坊”和“文博文创工作坊艺术与实践工作坊”。
二、近年来平台建设与获得的荣誉
“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”已建设成为广西民委、广西党委组织部、广西党委统战部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”、“广西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单位”、贺州市民委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”、中共贺州市委党校“干部教育培训基地”、“贺州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”、“贺州市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基地”、“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”、“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实训基地”、“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训实践基地”、“广西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族群文化研究基地”,已成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文化传承保护展示的重要平台。
该馆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,国内主流媒体关注度也不断增强。中国教育报、广西电视台、贺州电视台、人民网、新华网、新浪网、美国纽约《侨报》等媒体对博物馆做了80余次的专题报导。2017年获贺州学院“创新奖”。团队负责人李晓明教授2016年获得贺州市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201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“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·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八桂先进人物”。
三、服务民族经济文化建设
近年来,该馆主持和参与了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相关项目的谱查、规划和研究工作。先后义务参与了贺州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、富川秀水状元村旅游开发等13项规划设计论证。该馆团队策划和指导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秀山村、石枧村、黄竹村等申报并获批了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“广西生态示范村”等称号。博物馆在全力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做出了贡献。
四、传承保护民族优秀文化
2015年,博物馆组织成立了“南岭走廊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学生志愿者协会”,设立了5个“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基地”。2016年至2018年,历经3年,组织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对“潇贺古道”100个传统村落及其民族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。近年来,该馆还开展了民族文化系列调研活动,其中“潇贺古道碑刻拓片团队”等团队获得了广西教育厅大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支持和奖励。
总之,“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”在十余年的建设中,在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式传承保护、民族传统工艺、民族歌谣舞蹈、民族服饰、民族语言等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,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。对实现南岭地区各民族“美人之美、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及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和谐共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